关注医学

聚焦大众

编者按

Editor's note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唯有主动学习健康知识,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方能有效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为使更多人能够聆听到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大众医学》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发布《大众医学》第一届编委会的80位多学科专家,从自己专业领域出发的感悟、建议、道理。希望医学大咖们的通俗讲解,能为大众健康生活、为寻医问药“支招”。

王会儒教授

《大众医学》编委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副秘书长,上海市老年学学会老年民族传统体育专委会主委,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第一届体医融合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科学运动不仅能提升身体素质,还能改善心理健康,延缓衰老,并提高生活质量。但是,运动与健康促进是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潜在的风险。
“运动是良药”的益处体现在方方面面。规律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还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预防骨质疏松症、肌肉萎缩和跌倒,尤其对老年人群有重要意义。运动过程中释放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能带来愉悦感,进而改善情绪状态,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状,提高睡眠质量。运动还能够延缓认知功能的衰退,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
另一方面,运动损伤也时有发生。
要想避免这类伤害,首先不能盲目跟风运动。这几年城市马拉松活动火爆,2024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有3.8万人参加,但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业余爱好者不宜贸然参加此类竞技比赛。科学运动的前提是制定好运动计划,把握好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可佩戴手环、手表等智能穿戴设备做好记录。
其次,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群要做好运动风险筛查,树立运动风险防控意识。即使是进行八段锦等舒缓运动,罹患腰椎间盘突出、高血压的人群,也要注意弯腰、低头的幅度不能太大。
第三,还要避免“运动上瘾”和“花样运动”。运动上瘾者容易因过度运动而危害健康;而公园里有些老人进行“单杠倒挂”“空中漫步”等所谓的“硬核运动”,风险太高。健身爱好者不能为求“吸睛”而做“运动网红”。

【END】

点击图片,订阅2025年杂志!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