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5年1月15日-1月18日期间召开。《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上海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策源能力实现新突破。通过梳理发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众多科技相关内容。

报告中的这些内容,

与科技创新息息相关

沪小科带大家一起看看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含金量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4%左右。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认定60家30家,累计分别达到1016家和 591家

启动运行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推进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创新产品扩大应用,开工建设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26个

实施新一轮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200.7亿元、增长7.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万家

报告指出,2025年,上海要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全力建设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好用好国家实验室及基地,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平台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在沪实验室体系,推进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优化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机制。加快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支持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启动实施全球科技伙伴计划,布局建设新一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要聚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加快塑造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围绕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6G、量子计算、聚变能源等战略前沿领域,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带动性研究布局。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重大科技项目,建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组织实施机制。深化张江高新区、“大零号湾”等创新载体建设,发展高质量孵化器,着力培育硬科技企业。推进科研类事业单位改革,完善科技计划管理,激发创新活力。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

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眼产业高端化,深入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优化集成电路产业空间布局,全链条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建设,培育壮大低空经济、大飞机、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海洋装备、空间信息、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健全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着眼产业智能化,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持续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和智能机器人研发应用,大力培育发展智能经济形态。

要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完善重点产业人才住企培养、职业教育产教联合体等育人新机制,建设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全面深化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建强战略人才力量体系,加快建设各类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深入实施白玉兰人才、东方英才等重大人才计划,进一步打响“海聚英才”赛会品牌,大力汇聚全球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持续打造高品质人才生态,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学术环境,实施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推进人才全周期服务“一件事”改革,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来源:上海科技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