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效率为纲的工业化革命,为我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满足,同时也将人禁锢在机械复制的流水线上。早在上世纪30年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就在不朽经典《摩登时代》中,以一幕螺丝般重复无聊旋转的工作场景,预言了现代人的普遍境遇。

《摩登时代》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在这个机械复制的时代,一种被本雅明称为“灵韵”的东西正变得黯淡,附着在人类创造物身上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部分逐渐消失,甚至人本身也在失去其独特性,以适应这个高度要求可复制、标准化的世界。

如果说某些领域的产品,我们还可以接受甚至要求它进行标准化,那么在人文艺术领域,这样的“异化”是否还能被我们所接受?当我们谈及音乐时,已经越来越自然地使用“工业”这个词作为后缀,似乎这种充满灵性的最古老艺术形式也可以理所当然地“工业化”。电子音乐、program大行其道,我们可以用高度标准化的预设音色来制作音乐,逐渐抛弃现场演奏乐器时的那种粗粝、瑕疵,以及音符在细腻动态中的强弱变化,和艺术家灵光乍现的变奏(灵韵的体现),手艺人和艺术家手中的艺术造物,那种难以被归纳和定义的独特性,那独一无二的灵韵,与严丝合缝的世界格格不入的主张,是否还有其存在的价值?

耶鲁大学人类学教授凯琳·达德利在其著作《吉他匠人:工业化时代的手工艺者》一书中,如此形容手工乐器的独特性:如同吉佩托为木偶注入灵魂,使非生命的木头拥有灵魂(即匹诺曹)。所以,手工乐器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它和流水线制品有什么不同?

1月18日,上海图书馆联合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书系,邀请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知名乐评人王江、著名吉他手周紫峰三位人文与艺术领域的嘉宾,他们将从吉他这个大众普及率最高的乐器谈起,从手工乐器,到文化产品,再到人文艺术,为我们解读工业化时代中,手工艺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活动主办

上海图书馆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活动时间

2025年1月18日(周六)

14:00—16:00

活动地点

上海图书馆东馆

7楼阅读推广区

(合欢路300号)

活动嘉宾

汤惟杰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江

原《音像世界》杂志记者、乐评人

周紫峰

音乐制作人、著名吉他手

活动预约

长按识别二维码预约活动

书籍推荐

《吉他匠人:工业化时代的手工艺者》

作者:[美]凯瑟琳·达德利

译者:谭宇墨凡

出品方: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内容简介:这是一群“匠人”的故事。他们对手工艺传统的坚守,为“匹诺曹”注入了灵魂,他们是工业化、智能化的当下,“匠人精神”的最佳诠释者。他们是“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本书全景展现了手工制琴师的独特世界,在一个技术变革浪潮不断冲击传统行业的时代,在一个重视更快、更高效的商业模式的资本主义体系中,再现了一种奇妙而充满人文气息的生活方式,彰显了手工业在后工业化时代的独特价值。

图文编辑:张莹 莫思怡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