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嘉荐书

索书号:F749/2017-1
从一幅画看全球化的兴起
ONE
作者简介

卜正民,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哲学博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曾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校历史学教授,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院长。研究主要方向为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中国近代史、全球史,并担任《哈佛中国史》主编。2005年获加拿大历史协会颁发的历史学奖项弗朗索瓦·格扎维埃·加尔诺奖章,2006年获颁古根海姆奖。代表作有《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等。
TWO
作品简介
书序中说:“本书封面上那幅维米尔的画作,也许会使人觉得这是一本研究荷兰画家的书。但它不是,也并非一本艺术史的书籍。它是关于世界的转变,以及它如何触及世界各地的各个人,包括约翰内斯·维米尔。”从17世纪开始,全球化的雏形就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荷兰画家画作中的一个盘子、一顶帽子,可能都彰显着来自遥远大洋彼岸的影子。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正是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七幅著名荷兰画作与一件瓷盘等艺术品的细节入手,梳理了在17世纪席卷全球的贸易浪潮推动下,世界各地从孤立走向交流接触的过程。在这个全球化的黎明时刻,彼此陌生的文化开始相识、碰撞、融为一体,世界连接成一个交流网络,而中国也在其中扮演了一定的重要角色。在本书中,卜正民从新颖的“大历史”的角度切入,展开对17世纪波澜壮阔的全球画卷的叙述,用流畅优美的文字为读者讲述艺术品之中的精彩故事与潜藏的历史,让历史变得有趣又通俗易懂。本书聚焦世界各地从隔绝走向交融的历史与贸易全球化的形成,对今日世界的发展仍有意义。
THREE
推荐理由
世界并非自然形成,正是跨区域与跨文化的交流创造了世界,17世纪世界的变化更是与中国息息相关。卜正民在本书中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外部的视角,细致探究了瓷器流入荷兰以及对荷兰产生的影响、烟草如何传入中国、西方人对东方的幻想……将明朝(即那时的中国)的历史融入到全球故事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卜正民结合个人叙述、艺术鉴赏与史学研究,将17世纪的荷兰小城代尔夫特与明代上海、将维米尔与来自上海的著名画家董其昌奇异地联系在了一起,充分论证了无论中国还是荷兰,都共同而平等地存在于一个触角往外延伸到全球各地的世界中。

《 代尔夫特风景》
在结语中,卜正民引用了英格兰诗人、神学家约翰·邓恩的一句话:“人非孤岛,无人可以自全。”在如今这个全球化已经实现并无比寻常的时代,这句话再普通不过。而在17世纪,这种世界万物相互连接的观念还是第一次大规模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无人能成为孤岛,尤其在气候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的今天,每当岛屿逐渐消失淹没的时刻,方知这句话绝非虚言。时至今日,全人类已完全进入了一个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时代。无论国别,无论种族,无论社会制度,我们终将成为无法分割的命运共同体,这一现实曾体现在维米尔的画作中,也正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关于恢复收取外借文献逾期费的公告
嘉定区图书馆、文化馆停车场正式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