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第一天,三思派特别邀请科技领域各方面的十余位专家学者,以关键词加评述的方式,共同憧憬、勾勒、擘画 2025 年科技事业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崭新篇章,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在此,三思派恭祝大家元旦欢乐!

慎思

方新

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
2025年是建设科技强国,制定“五五”规划的关键之年。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需审慎思考。一是准确评价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实力;二是认真比较我国科技和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特别要关注在战略必争领域、基础前沿领域的差距是扩大还是在缩小;三是要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实现路径和政策保障。既仰望星空,更脚踏实地,扎实迈向科技强国。
因地因业制宜

吕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和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转变模式,因地、因业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进行重大生产力战略统筹布局。二是发挥地方积极性,因地制宜,跨地区整合资源与合作创新,营造产业生态,动态调整,防止地区分割和低水平重复。三是建立包容审慎的市场监管体系和场景导向的需求侧政策。未来产业不确定性大,要允许不同技术路线竞争,健全试错和宽容失败的机制。
放大格局

尤建新

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站位不高,难以系统认识多变的世界;格局不大,难以真正认识多维的世界。重塑理念,变革创新,健康发展!
从头越

刘琦岩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原副所长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时俱变,有着时代特点的竞争与博弈正不以人的意志或加速或强化不可逆的历史进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承担天赋使命的中国科技,其创新发展必然是雄关漫道真如铁,强国建设从头越。
科技企业是创新重要主体

芮明杰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展望2025年,我国的科技创新体制将加大改革力度,重塑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实现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焕发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激情和动力,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更上一个台阶,其中尤其是重点培育壮大一大批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企业,构建促进科技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科技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作用,提高研发投入产出效率,推动科技成果大量涌现,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经济与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针锋相对

杜德斌

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随着中美结构性矛盾的深化和战略竞争的日益白热化,科技领域,尤其是颠覆性技术的争夺,将成为未来中美战略竞争的核心焦点。即将再次执政的特朗普,为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很可能会从投资、进出口、人才交流以及国际盟友等多方面加强战略博弈,进一步升级对华科技制裁框架,削减中美之间的科技合作机会,并推动与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脱钩断链”,企图通过政治手段粗暴干预高科技市场的竞争格局。
面对美国的打压,中国预计将采取坚决有力的反击措施。中国将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大幅增加对科技研发的投入,积极推动国产替代,降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程度。同时,中国也可能充分利用自身庞大的市场和资源优势,对美国进行反制,如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限制稀有材料出口等。此外,中国还将积极拓展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共同应对美国的科技霸权行径。
因此,可以预见,特朗普上台后,中美科技竞争态势将更加激烈,双方将在多个领域展开全面而深入的较量。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陈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2025年的科技创新将进一步聚集科技强国建设,以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形成我国科技创新的历史主动和战略主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2025年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工作。进一步落实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是关键任务。
十年

陈海鹏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主持工作)
2025年将开启上海科学学研究的新篇章。上海市委科技委第一次会议中明确提出了“加强科学学研究”的重要要求,为科学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2025年是上海向2035年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目标迈进的十年征程新起点,在这一关键的十年周期中,我们既要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新挑战、适应科学研究范式引发的深刻转变,同时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科技竞争格局。在时间紧迫的约束条件下,如何有效提升科技创新发展的效率,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将成为科学学研究在2025年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而今迈步从头越

陈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将从原始创新水平、技术创新能级、产业发展动力、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全面检视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在科技和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创新合作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十五五“规划即将腾空出世,必须充分考虑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保持战略定力,着力提升前瞻性布局的质量和效率。
科技伦理

周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首次将“科技伦理”一词写进该法,明文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开设科技相关通识课程,开展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教育”。科技向善,伦理先行。科技伦理治理有必要坚持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在尽快建立具有高度共识的伦理规范和适合国情的监管机制的同时,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科技伦理素养。相信中国科技伦理学会不久后将宣布成立。
融合

郭哲

中国科技馆馆长
2025年,注定是在不确定性的乌云密布中寻找发展动能的全球寻宝年。地缘政治的博弈将深度影响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但在科技经济社会层面,三者的融合将创造出增长的新空间。得融合者得天下。联结与孤岛从此成为竞争的分水岭。
数据驱动的创新

盛世豪

浙江省社科联主席、研究员
2025年,AI肯定还是科技创新的热点。然而,对产业发展方式带来具体影响的,可能会是一种新的创新范式的崛起。随着AI、大模型、平台经济的作用不断凸显,数据驱动的创新将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商业变革的新引擎。当下,大数据已不仅仅是一种生产要素,更是一种核心创新要素。数据驱动的创新,通过挖掘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中的各类数据及数据价值,实现创新、产业和用户的一体化,打造数据驱动的产品和服务,为商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DOGE

游光荣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特朗普归来后,宣布任命商界奇才埃隆•马斯克建立并领导政府效率部(DOGE)。该部门旨在消除官僚主义,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削减开支,解决美国政府长期存在的支出过度问题。马斯克用企业老总的办法管理政府能走多远,提高政府效率的新政能否进一步刺激创新,值得关注。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