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在身边”系列是基于上海植物园专类园的科普视频和科普文章,从植物分类与植物文化的角度增进公众对植物园的认识,传播身边的自然故事。
本期“自然在身边”将带领大家轻轻揭开苔藓植物的神秘面纱~

随着暖色调树叶在阵阵冬风的催促声中,洋洋洒洒的飘落,大树显露出婀娜的身姿,和常绿植物遥遥相望、低声倾诉。植物园里还有一处世外桃源,那就是被篱笆和溪水隔开的微观森林——苔藓园。步入这片被茂密大树遮荫的庭院角落,每一块岩石上都覆盖着一抹绿色,偶有暖色叶和种子落在上面,这种岁月静好的画面也只能出现在苔藓植物的世界中。



什么是苔藓植物?
通俗的讲是一群形体矮小、结构简单、尚没有维管组织分化的植物,最喜欢温度适宜、半阴潮湿的环境。其实苔藓植物是苔类植物、藓类植物和角苔类植物的总称,是起源最古老的现存陆生植物。目前,全世界共有苔藓植物超过20000种,数量仅次于被子植物,其中苔类约8000种,藓类约15000种,角苔类约200种。
东亚长齿藓
尖叶匐灯藓
苔类是第二大家族,中国有1085种,大多为叶状体,部分种类为茎叶体,左右对称;孢子体比较柔弱。
黄光苔
地钱
角苔类的植物体为叶状体,中国有27种,孢子体没有蒴柄,常呈针形,像一根细细的“触角”直立起来。


苔藓植物没有维管束系统,它的传导水分的运输方式分为:外导水型、内导水型和混合导水型。
苔藓植物的特点是分布广泛,它的分布广度远远超过了种子植物;繁殖方式以无性繁殖为主。苔藓有些种类不怕冷,另一些种类又不怕热,对极端环境有很强的耐受性,哪怕在南极这样的环境中,都可以生存上百个不同的种。它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甚至其叶片的边缘或者茎的尖端都可以长出新的苔藓。
苔藓植物极耐贫瘠,可在悬崖峭壁上生存,促进形成适宜植物种子萌发的土壤,是大自然名副其实的“拓荒者”。有些苔藓植物可作为大气污染、环境污染的监测指示灯,如苔藓植物直接从空气和雨水中吸收营养,对有毒物质特别敏感;苔藓植物对重金属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如剑叶蛇叶藓和缺齿藓常出现在富含铜元素的地区。
有些苔藓植物贮藏性特别强,能够随着环境中湿度的变化调整体内含水量,园艺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的“水苔”,它其实就是苔藓植物中的泥炭藓,泥炭藓吸水量是自身干重的10~25倍,它这恐怖的吸水量是其他植物望尘莫及的,有很好的保持水土的作用。有些苔藓植物具有很强的抗菌能力,一战期间,青霉素还没发明,医生曾使用泥炭藓给伤员包扎伤口;大叶藓可以治疗冠心病。在我国,药用苔藓植物资源丰富有近118种,包括金发藓和蛇苔等。
大叶藓属
金发藓属
大多数生物都不会以苔藓为食,主要是苔藓植物营养成分不高,口味欠佳;只有极个别的昆虫喜欢在苔藓上产卵,让幼虫吃到鲜嫩的叶尖;生活在高寒地区的动物,在食物短缺的冬季,也会以苔藓植物果腹;还有一些鸟类,会用苔藓作为筑巢材料,如烟腹毛脚燕、北长尾山雀。
苔藓植物静谧地分布在大自然的各个角落,却又生生不息。靠近苔藓,享受清新的自然气息;静下心来观察,这一抹绿色让你慢慢体会到自然生态的微妙变化。
图:傅伟敏 罗卷 许源
审核:陈婷媛 弓雪钰

上海植物园1号门(龙吴路1111号)开放时间为11月~次年4月7:00-17:00,5月~10月7:00-18:00;3号门(百色路940号)、4号门(罗城路151号)开放时间为11月~次年4月6:00-17:00,5月~10月6:00-18:00。残疾车辆统一从1号门进出。

请广大市民继续保持安全游园距离,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为确保市民游客能拥有安全舒适的游园环境,请大家错峰出行,若达到承载量上限园方将采取相应大客流预案。因室内专类园瞬时承载量有限,游客量高峰时段,谢绝开展聚集类非游园活动。

公共交通:
【一号门(龙吴路1111号)】
龙吴路百色路站:56、714、720、770、824、956、958、178、上奉专线
【三号门(百色路940号)】
百色路龙川北路站:824、720、973
轨道交通3号线石龙路站,出站后过天桥,沿东泉路步行至罗城路。
自驾车:
因上海植物园2号门停车场已经拆除,周边停车资源紧张,请市民朋友尽量选择公共交通,绿色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