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冬之际,嘉定秋霞圃内红枫艳艳、银杏灿灿,再加上各种浅翠墨绿,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秋光美景图,成为上海市民的热门打卡点。过去,市民在秋霞圃内信步漫游,虽也能一览林泉之趣,但仓促之间往往很难真正体悟到秋霞圃的文化内涵,多有走马观花之感,显得美中不足。这个秋天则有些不一样,11月10日起,市民逛完秋霞圃之后,就可以来到一墙之隔的嘉定博物馆临展厅参观“明园珍赏——嘉定秋霞圃特展”,能够结合游览心得,获得对秋霞圃极佳的体验。本次展览于12月22日圆满落幕,期间许多市民慕名而来,据统计共吸引了2.5万余人次的参观。

本次展览旨在提高秋霞圃的知名度,向市民揭橥古典园林之美,同时以展览的形式讲述秋霞圃所承载的嘉定历史文化变迁,展现这座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中历史最悠久者的沧桑与风雅。为实现近距离领略、沉浸式体验秋霞圃的风光与文化底蕴,加深市民对秋霞圃的印象,嘉定博物馆携手秋霞圃,精心策划一系列针对各年龄阶段的社教活动,将秋霞圃的各种文化元素作为主要特色,以这些活动将秋霞圃的美景和文化内涵印在市民心中,让其通过秋霞圃更加了解“教化嘉定”。

亲子手作

在针对亲子家庭、以手工制作为主要特色的两场“特展教室”活动中,嘉定博物馆以秋霞圃内标志性的金黄色银杏叶作为活动的主题元素,将园林自然融入盘扣制作和掐丝珐琅杯垫的手作体验中,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体验感,让孩子们在创作中感受到古树名木的文化内涵。指导老师现场对两种工艺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做了简要的介绍后开始亲自实践并逐一指导,让亲子家庭在手作过程中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韵味,激发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同时还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耐心与专注力。

银杏盘扣制作

“一叶知秋”

珐琅杯垫制作体验

专家解读

为帮助市民更好地理解本次展览、深入了解秋霞圃,嘉定博物馆分别在秋霞圃内和展厅各邀请一位专家进行专业解读。

秋霞圃内,邀请了江南古建筑保护专家、嘉定区古建筑与民俗历史文化研究会原会长黄振渭老师,带领市民朋友实地探访秋霞圃的主要景点,从专业的角度介绍园内古建筑风貌和独特建筑艺术,以此增进市民对秋霞圃园林建筑特点及嘉定区域文化的了解。

展厅里,地方史专家徐征伟老师则以展览策展人的角度从不同展品出发,依次谈及秋霞圃的历史变迁、建筑艺术、文物遗存、与嘉定文脉的关联四个部分,初创与沿革、景点与布局、文人与唱和,及其与嘉定城市文化发展的紧密联系,都被徐老师一一道来。

两场活动吸引了大量人流,两位专家对秋霞圃如数家珍,言语之中充分说明秋霞圃在嘉定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游园雅趣

两场汉服游园活动吸引不少传统服饰爱好者慕名参与。在古典园林中身着汉服,袅袅秋风吹起曲裾轻舞,相偎赏枫、临水照花,园林典雅、美人温婉,两者相得益彰、美美与共,仿佛一瞬间梦回古代,上演一出嘉定版的“游园惊梦”。

活动邀请了秋霞圃的专业摄影师为汉服小姐姐们拍摄游园照片,完成拍摄后,继续回到三隐堂参加“螺钿发簪”及“打香篆”活动,在秋霞映照、层林尽染的优美景色中体会了古老的传统工艺和古代的生活时尚,无论是制作专属的螺钿发簪,亦或是动手体验传统香道文化,都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体验。

户外寻趣

嘉定博物馆和秋霞圃联合举办的“枫趣横生”自然体验坊,也吸引了不少亲子家庭参与。活动结合枫叶自然小课堂、户外探寻观察和系列环创游戏体验,让小朋友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自然知识,感受大自然的独特魅力。专业老师生动的讲解,为小朋友们科普了枫叶的种类、生长习性以及它在自然界中的独特作用,还介绍了相关的枫叶文化。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同时还体会到了观察、互动和手工的乐趣,普遍感觉学习到了很多知识,纷纷表示对大自然有了更亲近的感觉,对秋霞圃也更加喜爱了。

联名好礼

在展览期间嘉定博物馆和秋霞圃携手推出的联名赠好礼活动也受到广大市民的广泛参与及好评,收到了极佳的宣传效果。联名大礼包中的《疁城文博》秋霞圃特刊1本和秋霞圃纪念明信片1张,当日的明信片还可以作为秋霞圃的入园凭证,既满足了广大市民对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追求,也为参观展览的市民朋友们提供了入园小福利。

同时,为满足广大集章爱好者需求,嘉定博物馆设计制作纪念章两枚,市民可在观展后在展厅外自由集章,有效烘托了展览气氛,提升了本次展览的知晓率和传播度。

秋霞圃作为一座园林,却能折射出嘉定文脉乃至嘉定城市的兴衰,因此在嘉定的城市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她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地标,还构建起嘉定的城市精神和人文魅力,其典雅精致浓缩了嘉定的文化气质,更是融入到一代代嘉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嘉定博物馆此次一系列的展教活动就是围绕于此让市民充分了解到秋霞圃与嘉定历史文化发展的密切关联。虽然美好的秋天已经过去、精彩的展览已经结束,但相信通过这些活动,“霞裁衣裳秋为韵”的优美景色将会长久铭记在市民心中,久久传颂,余韵不了。

撰稿:顾旭;编辑:周易

嘉定博物馆

期待您的到来

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识别,更多精彩等着您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