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生物学和生态学背景的专业科研团队,利用第一手野外科学考察的资料和素材,精心拍摄制作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科普视频上线啦!

科学家们介绍了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滨海湿地典型动植物,以及海岸带生态保护案例。上一期我们看过了“天然食堂”中的美丽水鸟、大金山岛上的神秘动植物等等,这一期,我们来了解下形态各异的蟹以及自带饭勺的鸟等神奇生物吧!(看自带饭勺的小鸟,请至第四个视频~)

西沙湿地常见蟹类

西沙湿地是具有潮汐现象的大型河口淡水沼泽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
西沙湿地(谢汉宾 摄)
蟹类是西沙湿地常见的底栖动物类群之一,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鸟类重要的天然食物。
隐秘东方相手蟹(谢汉宾 摄)
隐秘东方相手蟹,步足多毛,穴居在河流泥岸或田埂,隐藏于石块间或掘洞而居。涨潮时,可至水线以上躲避潮水。晨昏或夜晚活动。低温时深挖洞穴,避寒越冬。分布于河口区,善攀爬芦苇及树木。
隐秘东方相手蟹(谢汉宾 摄)
中华东方相手蟹,螯足常呈血红色。穴居于近海淡水河流泥滩。洞穴深,以植物为食。分布于河口区,亦可沿河上溯至淡水河岸,善攀爬。
中华东方相手蟹(谢汉宾 摄)
谭氏泥蟹,体型小巧,方形。穴居于河流入海口的滩涂,群居于泥滩或石底,集大群分布。杂食性,爬行速度较快,夜行,不喜光。
谭氏泥蟹(谢汉宾 摄)
中华绒螯蟹,即大闸蟹,雄蟹脐为狭长三角形,雌蟹脐为圆形。杂食性,喜食动物尸体和腐质碎屑。昼匿夜出。秋季洄游至近海河口产卵交配,翌年春季幼体溯江河而上,至淡水中生长。
中华绒螯蟹(谢汉宾 摄)
西沙湿地(谢汉宾 摄)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

水鸟喙说话——各显神通

水鸟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生物类群之一。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水鸟进化出形状各异的喙,并采用不同取食方式,捕捉类型多样的食物。
大天鹅(谢汉宾 摄)
雁鸭类为游禽,喙扁平,尖端具角质喙甲,喙缘具成排杫板或锯齿状细齿,滤食水生生物。琵嘴鸭,喙长而大,先端铲状。大天鹅,以水生植物的茎叶、种子和根茎为食。
琵嘴鸭(胡振宏 摄)
鹭类为涉禽,喙长直,先端尖锐,适于捕捉鱼类。
 
苍鹭(谢汉宾 摄)
黑脸琵鹭,喙长扁形,端部膨大,水中扫食鱼虾。
 
黑脸琵鹭(欣源雪狼 摄)
鸻鹬类种类繁多,喙形丰富。环颈鸻和金眶鸻,喙端隆起,喙直而短小,捡食滩涂小型底栖动物。
鸻鹬类(王军馥 摄)
蒙古沙鸻(胡振宏 摄)
黑腹滨鹬,喙端微下弯,垂直插入泥洞觅食。
 
黑腹滨鹬(胡振宏 摄)
翻石鹬,喙微向上翘,翻转水边小石觅食。
翻石鹬(胡振宏 摄)
反嘴鹬,喙细长,显著上翘,浅水处扫动滤食。
反嘴鹬(胡振宏 摄)
黑翅长脚鹬,喙细而长,边走边啄食或极速奔跑追捕猎物。
黑翅长脚鹬(谢汉宾 摄)
大杓鹬和白腰杓鹬,喙特长而下弯,边走边将喙插入泥里,探寻更深处的甲壳类和软体动物。
大杓鹬(胡振宏 摄)

普通鸬鹚,喙坚硬而长直,捕食鱼虾。

普通鸬鹚(谢汉宾 摄)
小䴙䴘,喙细直而尖,潜水捕食。
小䴙䴘(谢汉宾 摄)
小䴙䴘亚成体(谢汉宾 摄)
白骨顶,前额具白色额甲。
白骨顶(谢汉宾 摄)
白鹤,常将喙和头沉浸水中,取食植物茎叶和块根。
白鹤(胡振宏 摄)
彩鹮,喙强壮而下弯,伸进泥水探寻食物,捕食鱼虾蟹和软体动物。
彩鹮(胡振宏 摄)
大白鹭、黑翅长脚鹬和牛背鹭(谢汉宾 摄)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让我们共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湿地仙子——邂逅鹭类

滨海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鹭类,是滨海湿地常见的鸟类,通常是指鹈形目鹭科水鸟,如白鹭、夜鹭、池鹭、牛背鹭、苍鹭、大白鹭、中白鹭等。
大白鹭(谢汉宾 摄)
白鹭(谢汉宾 摄)
它们身材高挑,飞行时成S型,身姿优雅,仿佛湿地仙子。
苍鹭(谢汉宾 摄)
鹭类拥有长腿、长颈,非常适合在水位较浅的区域行走;尖锐的长喙,善于捕食鱼类和底栖动物。
中白鹭(谢汉宾 摄)
鹭类在觅食时不停地抖腿,掀起水底泥沙,惊动藏身其中的水生动物,迅速捕食。
牛背鹭(谢汉宾 摄)
夜鹭(谢汉宾 摄)
鹭类的环境适应力较强,喜欢集群生活,栖息生境包括沼泽、河流、湖泊,以及滨海滩涂湿地。
池鹭(谢汉宾 摄)
白鹭(谢汉宾 摄)
作为涉禽,鹭类的脚蹼不发达,不适于游泳,常在浅水区轻盈漫步。
白鹭和大白鹭(谢汉宾 摄)

鹭类对环境变化敏感,尤其对人为干扰反应强烈。人为侵扰影响它们的觅食和休憩。保护鸟类最好的方式,就是静静观赏,不去打扰。

大白鹭(谢汉宾 摄)
湿地是鹭类的家园,也是多种生物类群的共同栖息地。让我们一起守护这片生态净土,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黑脸琵鹭

——自带饭勺的捕食高手

黑脸琵鹭,鹈形目鹮科琵鹭属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球濒危珍稀鸟类,被誉为“鸟中大熊猫”。2024年,全球黑脸琵鹭共记录到6988只。

黑脸琵鹭标本(谢汉宾 摄)
黑脸琵鹭喙黑色而长直,扁平如汤匙状,与乐器琵琶极为相似,因而得名。
 
黑脸琵鹭(谢汉宾 摄)
和黑脸琵鹭相似的白琵鹭(谢汉宾 摄)
黑脸琵鹭(胡振宏 摄)
全身羽毛大体白色,繁殖期间头后枕部有丝状黄色冠羽,前颈下部有黄色颈圈。优雅身姿如天仙,仿似“黑面天使”。
黑脸琵鹭(胡振宏 摄)
栖息于内陆水域岸边浅水处、水稻田、潮间带及红树林等生境。单独或成小群觅食,以小鱼小虾、软体动物以及甲壳类动物为食。
黑脸琵鹭(胡振宏 摄)
常在浅水区域将汤匙状样喙部插进水中,长喙半张着,涉水前进,左右晃动头部扫荡,通过喙部触觉捕捉食物。成功捕食后,将长喙伸出水面,吞吃食物。
黑脸琵鹭(胡振宏 摄)
黑脸琵鹭(胡振宏 摄)
环境好不好,鸟儿先知道。保护鸟类栖息地,是鸟类保护的关键所在。让我们一起探寻鸟类奥秘,打造靓丽生态名片,共绘自然美丽画卷。

麋鹿

——滨海湿地神兽

麋鹿,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特有珍稀物种。个头高大,威武健壮。面似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俗称“四不像”。

雄性麋鹿(谢汉宾 摄)
雄鹿有角,雌鹿无角。枝状角,前杈再分小杈,后杈不分杈,左右不对称,脱落顺序存在差异。
脱落鹿角(谢汉宾 摄)
雄性麋鹿的鹿角每月12月脱落,翌年2月长出新角。
鹿角脱落的雄性麋鹿(谢汉宾 摄)
一胎通常产一仔,四五月份是产仔高峰期。初生小麋鹿,身上布满梅花斑点。
初生小麋鹿(宗云龙 摄)
先民利用麋鹿践踏的沼泽播种,史称“麋田”。历史上,麋鹿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部沿海。由于多种原因,20世纪初,麋鹿在我国本土绝迹,少量流落海外。
麋鹿(谢汉宾 摄)
1985年,我国实施麋鹿重引入。经过种群复壮、迁地建群、野化放归,目前,我国已建立94个麋鹿迁地保护种群,其中6个野生种群,麋鹿总数达1.4万余只。
麋鹿亚成体(谢汉宾 摄)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典型的滨海滩涂湿地,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麋鹿保护区,拥有全球最大的麋鹿种群。2024年,麋鹿种群数量增长至8200余头,其中野生麋鹿种群3500余头。
麋鹿(胡振宏 摄)
滨海滩涂湿地的麋鹿呈大集群分布,可采食互花米草。偶入农田,破坏农作物。可根据环境容纳量,适度调控麋鹿数量,并开展生态补偿,实施麋鹿种群科学精准智慧化的保护和管理。
滨海湿地的麋鹿(谢汉宾 摄)
上海作为野生麋鹿最后的绝灭地区之一,重引入麋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海市重引入麋鹿(谢汉宾 摄)
崇明区新村乡麋鹿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项目,重引入麋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上海市重引入麋鹿(谢汉宾 摄)
麋鹿(胡振宏 摄)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为传播海洋知识,弘扬海洋文化,提升海洋生态保护意识,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务中心和指尖博物馆MuseuM,联合推出海洋生物多样性科普视频。
本项目由上海市浦东新区科经委科普专项资助(项目编号:KPZ2024-21)
作者:谢汉宾,上海自然博物馆 生态学博士 助理研究员
科学审核:
刘文亮,华东师范大学 生态学博士 副研究员
张云飞,上海自然博物馆 生态学博士 研究员
王军馥,上海自然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
李必成,上海自然博物馆 生态学博士 副研究员
杨刚,上海自然博物馆 生态学博士 研究员
编辑 | 一星期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