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日,大家总想喝杯热饮、吃个火锅、洗个热水澡、再用各种“取暖神器”来对抗寒冬。然而,您可曾想到,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取暖习惯却隐藏着烧烫伤的隐患?在瑞金医院烧伤科门急诊中,冬季前来就诊的烧烫伤患者并不少见,有时甚至比夏天更多。为什么冬季仍是烧烫伤的高发季?哪些不经意的“小动作”会引发意外?又如何正确预防和处理?

什么是烧烫伤?

烧烫伤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成因包括火焰、沸水、热油、电流、高温固体、热蒸气、辐射以及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这类损伤不仅让人皮肤“吃痛”,还可能留下疤痕、毁容甚至付出生命代价

烧烫伤深度的临床分级

临床上,根据烧烫伤的深度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度烧伤(红斑型):仅皮肤发红,不起水泡,疼痛剧烈,不会留疤。

浅二度烧伤(水泡型):伤处有明显水泡,疼痛明显,基底鲜红潮湿,一般不会留疤。

深二度烧伤(水泡型):伤处一般也会起水泡,但疼痛比较迟钝,基底猩红或偏红白,多数会留下瘢痕和色素沉着。

三度烧伤(焦痂型):伤处出现白、黄或黑褐色焦痂,会留下明显疤痕。

一度和浅二度烫伤不会留疤,但深二度和三度烫伤往往会遗留瘢痕。

冬季烧烫伤的常见原因

低温烫伤:指皮肤长时间(通常超过6小时)与45℃-60℃的低热物体接触导致的慢性烫伤。像热水袋、暖手宝、暖宝宝贴、中药热敷包、艾灸、热油汀等长时间接触皮肤,都可能发生低温烫伤。老人、糖尿病患者、睡眠沉重的儿童、以及冬季畏寒的年轻女性和学生族群都是易感人群。早期症状包括红斑、水泡、脱皮或发白,可能导致深层组织损伤,愈合困难。

热水袋爆裂:

这类烫伤多局限在大腿根部和会阴、下腹等部位,会引起行走困难、大小便护理困难等尴尬情景,病人往往苦不堪言。

长时间使用热风机、电热毯等设备:

热风机、电热毯等设备长期使用可能引发火灾或局部烧伤,尤其对老人和瘫痪病人危险更大。

吃火锅:

液体酒精易燃易爆,在使用酒精炉时,在火没有灭的情况下加入液体酒精,特别容易发生起火,酿成悲剧。

洗澡水烫伤:

调温不当或儿童误入烫水盆中导致烫伤。

误饮热液:

儿童打翻或成人疏忽饮用滚烫饮品,造成口腔和食道烫伤。

煤气中毒引发的热力烫伤:

在密闭环境中使用煤炉或炭盆取暖,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及严重烧伤。

冬季烧烫伤的预防

安全使用取暖设备:使用热水袋、暖手宝时不可整夜置于被中。保暖贴要隔着一层衣物,使用时间控制在2小时左右。一旦觉得皮肤发痒或发烫,应立即停止。

选择正规产品,避免热水袋爆裂:

认准正规厂商生产的热水袋,及时更换老化产品。热水袋中的水温不宜过高,不要灌得太满,约70%为宜。

取暖器使用须远离易燃物,切勿长时近距离烘烤:

保持与衣物、木质家具、被服的安全距离。电热毯最好在入睡前加热,睡觉时关掉电源,不要整夜通电。

避免使用液体酒精炉:

不论家中还是酒店吃火锅,尽可能不要使用液体酒精炉。若必须使用,需在火完全熄灭后再加酒精,并让周围人员稍离远,以防事故。

给孩子洗澡要先放冷水再调热水:

小朋友洗澡时,大人不能中途离开,并确保水温适宜后再让孩子入浴。

妥善放置热饮和餐具:

将盛有热饮、热汤的容器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不要用吸管直接吸烫饮料,避免食道烫伤。

煤气、炭火取暖时保持适当通风:

不要紧闭门窗,防止一氧化碳中毒,避免在昏迷状态下意外接触火源或热源。

遇到烧烫伤怎么办?

当不幸发生烧烫伤时,切勿慌张,可按照急救五字诀“冲-脱-泡-盖-送”处理。

冲:第一时间用大量清洁流动冷水冲洗创面20~30分钟。

脱:轻柔地脱去衣物,如有必要可用剪刀剪开,以免粘连伤口。

泡:疼痛明显时,可继续用冷水浸泡10-30分钟减轻痛感。

盖:用干净的纱布、毛巾或棉布覆盖创面,保持清洁。

送:尽快前往具备烧烫伤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就诊。

门诊时间

刘琰主任医师   

周一上午、周三下午 专家门诊

杨惠忠副主任医师 

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专家门诊

李学川医生

周一下午 手术切口综合专病门诊

撰文:李学川 沈晓娴

编辑:张子晴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