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简介

高频不可逆电穿孔颅内肿瘤治疗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致力于提供颅内原发恶性肿瘤和肺癌脑转移的质更优方案,通过研发(1)不可逆电穿孔(IRE)技术,IRE消融机理和计算机模型、(2)IRE治疗方案、(3)IRE能量设备和治疗电极、(4)IRE个性化智能系统等,力图全球首款可用于颅内肿瘤治疗的高频不可逆电穿孔(H-FIRE)治疗系统,打破当前颅内肿瘤治疗的困境,使其成为神经外科介入治疗的世界标杆,切实实现颅内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和减缓病痛。

//

领军人物
方正

博士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章文俊教授,专注电穿孔技术研究近10年。合作主持及参与加拿大基金、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项目及企业横向课题4项。

张兵

博士毕业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现任上海大学机自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机自学院智能肿瘤能量消融实验室负责人,获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人才项目、上海市创新团队以及企业横向课题项目等10余项。

秦智勇

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神经外科学专业。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上海华山医院(虹桥院区)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神经外科副主任,复旦大学胶质瘤外科中心副主任。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近30年,在脑胶质瘤等中枢神经肿瘤领域,拥有极其丰富的显微外科手术及综合治疗经验。

领军人物专访
Q

对于获得首批天使基金概念验证项目资助,你有什么感想?

A:我们非常感激这次资助,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动资金和平台支持。这个资金不仅证明了我们的技术和理念得到认可,更为我们接下来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会更加努力,以实际成果回报投资者和社会。

Q

是什么让你们决定创业的?

A:我们看到当前颅内肿瘤治疗领域存在巨大的需求和挑战,尤其是对无法切除或复发的肿瘤患者,现有治疗方法效果有限。通过创新技术改变这一现状,改善患者预后,是我们团队的动力源泉。我们决定创业,是希望能将我们研究的高频不可逆电穿孔(H-FIRE)技术转化为一种真正能造福患者的治疗手段。

Q

作为一个初创公司,能否介绍一下你们的创业项目?

A:我们的创业项目是基于高频不可逆电穿孔(H-FIRE)技术,研发用于颅内恶性肿瘤的治疗设备。目前,对于颅内原发恶性肿瘤和肺癌脑转移的标准治疗手段仍为手术切除结合放化疗,但治疗消融并不理想。对颅内恶性肿瘤的治疗仍急需新技术和新疗法的介入,从而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延长生存期。而H-FIRE是利用高频高压脉冲在细胞膜上打开纳米孔洞,从而使细胞死亡的一种微创消融技术。该技术有着非热的特点和一定的细胞选择性,有望在保证颅内治疗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颅内肿瘤的有效杀伤。因此,我们希望能够打造全球首个用于颅内肿瘤治疗的高频电穿孔系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微创的治疗方案。

Q

作为一个外行,听到大脑治疗就觉得很恐怖很困难,为什么你们选择了这个领域作为起点?

A:大脑治疗,对于手术安全性要求非常高,操作难度也非常大。这也对于我们的治疗方案有着更加苛刻的要求。但我们仍然以这个高难度的领域作为公司的起点,主要有5个原因。第一,现有颅内肿瘤治疗缺少有效的微创消融治疗手段,仍是以开颅手术切除为主,但很多病人无法进行手术切除,他们亟需一种新的微创手段来杀死颅内肿瘤,我们也希望我们这种技术能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第二,我们依托于上海大学智能肿瘤能量消融实验室,有着近10年的关于电穿孔技术的研究基础,我们有着技术上的信心能够将高频不可逆电穿孔应用于颅内肿瘤治疗。第三,我们已经和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合作,开展颅内高频不可逆电穿孔治疗的研究,国内顶尖神经外科平台的支持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心。第四,我们团队非常顶尖,团队成员从硬件,到软件,到消融技术,到颅内临床治疗,都有着非常匹配的背景和深厚的技术积累。第五,颅内消融治疗这个领域,有着非常高的技术门槛,对于我们初创公司来说有着很好的技术保护。因此,我们综合考虑后还是选择了这个高难度的领域作为我们的起点。

Q

上个问题中提到你们有着非常顶尖的团队,可以介绍一下吗?

A:我们的团队目前核心成员共有5位,其中4位是博士,1位是硕士。我个人是团队负责人,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一直从事消融技术相关的研究,同时也有丰富的在国内顶尖医疗器械公司的消融产品开发经验。另外3位博士分别是从事消融技术研究的上海大学副教授、从事高压脉冲硬件研究的中科院研究员、从事颅内肿瘤治疗的神经外科教授,1位硕士是从事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工程师。所有成员都有颅内高频不可逆电穿孔项目所需的顶尖专业能力。

如果您对以上信息有兴趣,需要进一步了解情况,请跟如下人员联系:

联系人:彭先生

电话:16621587660

来源:环上大科技园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科普中国”、科普类微信公众号及互联网的文章,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促进科学普及,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若需转载本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请确保完整转载,并明确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姓名。未经许可,转载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本网站或其链接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站提交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说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尽快处理并移除涉嫌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