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族文化对江南地区
艺术发展的推动
一 以无锡博物院的家族文物捐赠为例 一

无锡,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流连于此。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中写道:“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描绘了无锡惠山的秀丽和太湖的壮阔景色。

“寻根家源”家谱文化推广项目携手无锡博物院推出第十六期大讲堂系列讲座,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趋势下,挖掘江南文化历史文脉,引领读者感受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讲座嘉宾

盛诗澜
无锡博物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书画研究,主编大型学术书籍《中国书法全集》第72卷,参与52、59、60卷的编辑工作。学术论文多次入选国家级书学讨论会,已出版个人专著4本,在《中国书法》《书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江苏省文物管理类专家库成员,江苏省宣传部首届青年文化人才,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讲座内容

本期大讲堂系列讲座的主题是“家族文化对江南地区艺术发展的推动”,介绍无锡博物院概况、常设展览与院藏精品等内容,特别是无锡博物院收藏的诸多书画珍藏,并以无锡博物院的家族文物捐赠为例,列举无锡杨氏与华氏两大望族的无偿捐赠,展现江南地区历史文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点击上方观看视频↑
视频索引
02:38~19:38
无锡博物院概况
19:39~52:24
无锡博物院历代书画珍藏
52:25~01:11:41
无锡杨氏家族的五次捐赠
01:11:42~01:27:06
无锡华氏家族家规与教育

无锡博物院书画珍藏
无锡博物院拥有历代书画藏品5000余件,其中等级文物500余件,是全国较大藏画馆之一。藏品主要来自于本地私人收藏家和书画家的捐赠,如陶心华、周怀民、周培源夫妇、钱松喦、华氏家族、杨氏家族等。

元 赵孟頫 《兰亭序卷》
无锡博物院藏
无锡博物院书画收藏流派纷呈,名家荟萃,系统展现了历代书画艺术的发展脉络。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高峰在宋元,宋元以后,绘画创造力在减弱。然而在清代初期,中国画坛有过一段“群星闪耀时”,涌现了一批书画艺术大家。

清 石涛
《人马图轴》
无锡博物院藏
“四王吴恽”与“四僧”
清代初期的“四王吴恽”是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位画家,“四僧”是指朱耷、石涛、弘仁、髡残这四位出家为僧的画家。
其中,清初的“四王吴恽”,并称为“清六家”或“正统派”。他们虽非同一个画派,但都强调临古,尤其推崇元人的笔墨,最终复古出新,发展出各自的风格面貌,左右了清初宫廷内外的绘画走向,并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清 王原祁
《北阡草庐图》
无锡博物院藏

清 王翚
《晴川揽胜图》
无锡博物院藏

清 恽寿平
《刻露清秀图轴》
无锡博物院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相较于正统的“清六家”,“四僧”是不守陈规、富于个性的代表,也有“野逸派”之称。他们出家为僧,多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借画抒发身世之感,冲破当时摹古的樊篱,竭力发挥创造性,构成一道流光溢彩的别样风景。例如,朱耷往往惜墨如金,笔下形象夸张奇特,甚至独创动物鸟禽之“翻白眼”画法,不仅极富艺术感染力,亦是自我心境的写照。

清 朱耷
《松鹿图轴》
无锡博物院藏


扬州画派

“扬州画派”是指清代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革新派画家,又被称为“扬州八怪”,其人数和姓名说法不一。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目过考》中的“八怪”,指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鱓、郑燮、李方膺、罗聘8人,其实不止8人,且人名亦不固定。

清 郑板桥 《兰竹石图》
无锡博物院藏
“扬州八怪”诸家尊重传统,但他们与“四王吴恽”注重摹古不同,他们继承了“四僧”等人的创作方法,“师其意不在迹象间”。如郑板桥推崇石涛,他向石涛学习,也“撇一半,学一半未尝全学”。石涛对“扬州八怪”艺术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提出“师造化”“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要求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创作素材,强调作品要有强烈的个性。“扬州八怪”的赞赏者夸他们的作品用笔奔放,挥洒自如,不受古法的束缚,打破当时画坛的僵化局面,为中国绘画带来新的生机,影响和哺孕了后来的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等艺术大师。

阅读推荐

《华氏家族文化与明代书法》
盛诗澜 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K820.9/5133
总馆二楼互动交流区
仅供阅览
本书以无锡华氏家族所藏书法文献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大量的史实考证,对于重构书法史、还原家族书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研究家族文化的传承奠定了理论依据。


《美与艺:徐悲鸿的艺术人生》
徐悲鸿 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
J01-53/2213
总馆文献借阅区
可供外借
本书汇集了徐悲鸿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章、书信等,内容翔实、生动,充分体现出了徐悲鸿的人生经历及美学思想,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和理论价值。
*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著者所有。

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
ypqlib